绝学不停 念兹在兹
裘锡圭团队找寻古文字的“宿世此生”
20年前,我国古文字学威望裘锡圭倾力创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讨中心,古稀之年的他把“书桌”安放在了母校;20年后,90岁高龄的复旦大学文科出色教授裘锡圭,即便视力极度阑珊,仍每天研讨《老子》两三小时。
令他欣喜的是,中心推出首部完好的马王堆简帛注释本、出土文献与古文字范畴首部研讨生归纳教材……朝斯夕斯,念兹在兹。这群同道中人多年埋首故纸堆,一向在找寻古文字的“宿世此生”。
无限挨近实在的前史
皮肤尚有弹性的辛追(避)夫人、漆鼎中见光即化的藕片……马王堆汉墓一经开掘,震动国际,被誉为20世纪最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其间,13万余字的帛书书籍是重中之重,具有极高学术价值。这些简帛出土时都泡在水里,许多当地呈现破损,还有许多残片,不少字已无法辨识。
能否实在展示2000多年前的前史风貌?以裘锡圭为主编的研讨团队受命于困难之际,历时6年,在2014年马王堆汉墓考古开掘40周年之际,携手湖南省博物院和中华书局,出书了我国首部完好的马王堆简帛注释本《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打开了知道汉代思维国际的一扇大门。
“马王堆简帛的收拾,使得咱们的研讨有或许无限挨近于其时实在的前史。”我国古文字研讨会会长吴振武说。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是复旦大学文科的标志性效果,201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异效果奖特等奖。2024年,裘锡圭持续担纲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出书,录入不少新知新见。
添补大片空白
身形瘦弱、口音软糯的裘锡圭做的往往是大文章,考释一个字,添补大片空白。
战国年代商业兴旺,但在玺印和陶器上很少看到“市”字。裘锡圭联想到,政治割裂或许导致“文字异形”,即同一个字存在多种不同书写方式。沿着这一思路,他先认出了齐国文字的“市”,后来把燕、韩、赵、魏、楚的“市”也逐个剖析,可谓文字学范畴的扛鼎之作。
他勇于质疑。《老子》今本有“宠辱若惊”一词,“被宠若惊”正由此演化,可谓由来已久。但裘锡圭研讨郭店楚墓《老子》简发现,“惊”其实是“荣”的误读。这句话与“贵大患若身”相对应,后者意为“把大患(死)看得与生相同可贵”,“宠辱若荣”则是“把辱看得跟荣相同可贵”。
他更勇于自我批评。7年前他还发布声明,称自己2012年宣布的一篇论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报废”,期望经过新作“稍赎前愆”。
裘锡圭被誉为我国古文字考释和文字学理论研讨第一人,但他从不以威望自居。他喜爱和青年学者评论问题,就算听见“裘先生您说得不对”也不愠不怒,这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难以想象,但这样的场景却是一种日常。
挑选了一种生活方式
春天来了,中心主任刘钊发现安排一次郊游并不简略,不少研讨人员坦言:不如在家看书。挑选古文字,便是挑选了一种生活方式——简略而又朴实。
许多研讨人员最大的苦恼,是时刻不够用。裘锡圭早年住过北大筒子楼,公用水房,只需看见他来,我们都不谋而合地说:老裘时刻紧,老裘先来!
孜孜以求下,中心2021年当选第一批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一起发动施行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开展工程”立异渠道建设单位;2023年当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复旦获此荣誉的第一个文科团队。
曩昔一向以为,赤兔马中的“兔”是描述快如兔。刘钊研讨马王堆出土的《相马经》发现,这本重要的相马书提及,一匹好马的头应该像兔子头,然后廓清了赤兔马的真实意义。
“行过千山万水,眼前恍然大悟。这一刻,你便是这个字在当代的知音。”刘钊如是描述。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大都以折叠状况被放置,有些字会被印到相叠页上,称之为印文。陈剑教授初次对马王堆帛书的印文作了全面整理。他还对曩昔不为人重视的帛书空白页和衬页进行了深入研讨,恢复出马王堆多幅帛书的全貌和最初折叠的状况。
现在存世的16万片甲骨中,碎片占到90%以上。蒋玉斌研讨员拿手甲骨组合,即把同一片甲骨的碎片拼缀起来。他从前将一片保藏于日本东京的甲骨,和另一片保藏于我国台北的甲骨,组合在一起。迄今,全球甲骨组合效果已超7000组,其间蒋玉斌就组合了500多组。
这一研讨高地招引了不少外国学者和留学生。日本学者广濑薰雄在中心工作了15年之久,上一年刚回到日本岩手大学持续从事古文字研讨。来自俄罗斯的阿列霞曾是一名留学生,现在已是中心一名青年副研讨员。
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古文字所招引。2022级博士生程名卉由于和甲骨文打交道,在朋友们眼中“在做很帅的工作”。2019级博士生杨熠刚触摸甲骨组合时十分猎奇,究竟是怎样发现两片甲骨能够组合的呢?现在成功组合400多组甲骨的他已颇有心得:看似难如登天,其实有规则可循。
5年前复旦大学“强基方案”汉语言(古文字学方向)的招生,改变了我国古文字学科一向以来没有本科教育的窘状。
“绝学”不停,但仍然“偏僻”。古文字学需求长时刻堆集才干“登堂入室”,人才培养难度不小。
中心历时4年编著的120万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上一年首发。这是该范畴第一部研讨生归纳教材,添补了长期以来该学科教育短少科学性、系统性教材的空白,首印3千套一周内售罄,短短数月三次加印,精装本更是在网上“秒光”。
“假设没有汉字的传承,万古如长夜。”刘钊说,在这个年代从事古文字研讨,是一种美好。
(来历:解放日报 记者 黄海华)